在全国第47个植树节来临之际,云浮市郁南县积极开展2025年“我为全运种棵树”全省五级林长义务植树活动股票杠杆实盘,县镇村组四级联动,活动当天共计9186名党员干部、志愿者、互助工作队员等参与植树2.98万株,掀起了全民植树新高潮。
今年以来,郁南县积极响应省委关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部署要求,创新“三破三提”工作法,稳步推进乡村绿化,至目前新植苗木30.14万株,盘活闲置土地3287亩,打造主题林149个,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美底色。
破土地之困,提规划之效,“向融图强”聚资源
统筹一盘棋、一方案、一张图,推动土地从“零散荒地”到“系统绿网”。
党建引领攻坚,“一盘棋”串联“碎片地”。郁南县建立三包抓工作机制,以“一盘棋”谋划全域乡村绿化工作,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、书记专题会议、专班工作会议等县级会议共11场研究部署工作,30多名县处级领导每周至少2天下沉镇村,现场破解土地整合、权属纠纷等难题23个,结合乡村绿化土地植绿“1+1+1+1”工作组,深入镇村全覆盖开展土地可植绿空间摸排,梳理道路绿化空间339公里,盘活宅基地、边角地3287亩,将“碎片地”串联成“绿美网格”。
因地制宜施策,“一方案”激活“撂荒地”。县乡村绿化专班牵头制定《郁南县贯彻落实〈广东省深入推进乡村绿化三年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〉实施方案》,重点破解荒地、废墟、边角地等“撂荒地”增绿难题,深入挖掘植绿空间。15个镇1405个自然村高质量编制“一镇一册、一村一图”靶向施策,如建城镇持续擦亮无核黄皮品牌,以“果”兴村、以“产”强镇,盘活撂荒地200亩,全镇今年已种植无核黄皮780亩;平台镇赐步在党组织的带动下,把“闲置地”改造成“致富地”,全村砂糖橘种植面积扩大至1127亩,被认定为省级“一村一品、一镇一业”砂糖橘专业村;在植被覆盖不全、景观单调的干线公路打造以宫粉紫荆、黄金叶为主的“百里绿美廊道”。
科技赋能监管,“一张图”打通“梗阻地”。针对基层对耕地“红线”把握不准的问题,引入卫星遥感技术,通过“公众耕地保护业务”小程序检测用地属性,结合村庄新增绿化“一张图”登记种植面积、时间和区域等8类信息,对全县林地、耕地进行“一张图”监测,推动科学合理植绿增绿。
破资金之难,提参与之热,“向内挖潜”蓄动能
采取“1+1+N”(“社会捐资+财政奖补+N”多元化资金机制)捐助奖补机制,推动资金从“短期输血”到“长效造血”。
社会捐资,赋能乡村振兴。坚持领导班子与外出乡亲联系机制,春节期间组织216场恳谈会和座谈会,筹集社会资金499.04万元、捐赠苗木1.64万株,调动了乡亲建设家乡的积极性。发布《郁南县乡村绿化倡议书》,通过“二维码”收到社会群众扫码捐款46.64万元,开通6·30捐款“绿色通道”筹集捐款116.06万元。14位爱心企业(商会)和个人代表在全县乡亲座谈会捐款253万元支持助力绿美郁南生态建设,以绿色生态护航“百千万工程”。
财政奖补,激活绿色经济。制定《郁南县特色农林产业奖补方案(2024-2026)》,对发展乡村绿化特色农林产业的种植户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主体、“互联网+农业”等主体进行奖补,挖掘绿色产业发展潜力。对无核黄皮精深加工企业,开放增值税、所得税减半等优惠政策,提升郁南黄皮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价值。
多方联动,共建绿色未来。发动辖区内苗圃场(企业)以捐赠或“公益+微利”的供苗方式支持乡村绿化工作,如连滩镇探索“苗圃让利+产业反哺”模式,吸纳社会资本助力乡村绿化。鼓励群众通过义务植树、认种认养、捐资捐物、志愿服务等形式植绿护绿,累计发动干群参与乡村绿化7.8万人次,如20组家庭在郁南大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“绿美捐款+亲子认种”共同参与植树。建立“党员带头+示范户分享+巾帼志愿推动+群众响应”机制,开展房前屋后植绿栽花、乡风文明建设等指导服务,把“美丽庭院”建成“增收庭院”。
破苗木之缺,提管护之质,“向绿求兴”优格局
建立“协议储苗—高效用苗—科学护苗”全链条运行机制,推动苗木从“一时绿”到“长久绿”。
协议储苗,精准匹配需求。郁南建立“协议储苗+定向供应+稳控价格”三保障机制,15个镇按照就近就便原则,主动对接苗圃场签订储苗、购苗意向协议书48份,协议备苗45万株;充分发挥郁南县省级国营苗圃场的资源优势,储备胸径3cm以上的苗木约8万株,定向供给县内种植;加强苗木源头价格监管,县市场监管局和林业局联合执法,建立“源头管控+动态监管”稳控苗木市场价格体系,发出《关于规范种苗市场价格秩序的提醒告诫书》20多份,保障种苗市场价格秩序。
高效用苗,优化资源配置。针对部分镇村反映区域需求苗木紧缺等问题,开展“送苗下乡”活动,县级提供罗汉松、金丝楠等乔木5200株用于挂点联系村乡村绿化工作。实行“点单式”绿化服务模式,推动“2+1+7”绿化专业人才队伍下沉镇村技术指导,累计组织300多场现场培训会,培训干部群众1.3万人,有效提升种植规范化水平。
科学护苗,实现绿富共赢。落实“网格化管护”“绿美积分制”“一树一码”“村民认养”等管护方式,把绿化管护纳入村规民约,形成自治管护长效机制。如大湾镇榃葛村创新实行“生态合伙人”机制,由乡亲主动捐赠果树200棵,2名互助工作队队员认领养护责任,村集体统筹提供种植地块,通过签订认种认养协议,构建“供苗-种植-管护-收益”全链条闭环的利益共同体,预计实现年均为乡亲创收5万元、互助队员增收5万元、村集体获利5万元“三个五万”目标,生动诠释“一棵果树三方富”,生态增值与强村富民的共赢并进。
同时,聚力激活富民增收的绿色引擎,如在平台镇跨区域协作打造以沉香为主的“云浮·中山青年绿美公园”,将绿美公园规划与沉香产业链深度结合,实现了乡村绿化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 | 陈健鹏
【通讯员】黄志婷
【本文责编】蒋玉
【频道编辑】陈地杰 陈冰青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蒋玉 刘树强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